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高夫曼專題討論
SEMINAR ON ERVING GOFFMAN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孫中興 
課號
Soc7104 
課程識別碼
325 M758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簡介

這門課是專門要討論加拿大裔美籍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社會學思想。

課程的安排是以高夫曼的著作順序為主,考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潛力,每週安排適量的讀物,讓學生有系統地以及全面地了解高夫曼的社會學思想,以矯正一般二手研究中斷章取義的偏見。

一般研究社會學思想都只強調思想本身,而忽略社會學家的生平、思想發展以及當時社會文化思想脈絡等等面向。這門課程將會從這些面向入手,然後才依時間順序探討高夫曼社會學思想的發展。

在課程內容上,本課程也希望學生不要只學到高夫曼提出了什麼新觀念,更要注意到他用怎樣的證據,以及他立論的嚴謹程度。此外,也會提醒在閱讀時注意腳註中的參考文獻,以便進一步了解高夫曼思想的承接和對話的對象。當然,本課程也希望學生不要忌諱而隱藏自己讀不懂的部份﹝不過,可以查字典解決的部份要自己努力﹞。這些都是可以拿出來討論並且藉由討論來超越前進。

由於本課程強調閱讀原典,所以並不指定相關二手研究的參考書籍當成讀物。在第二堂課上時我會對於現有的參考書籍做簡要的介紹,以方便行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參考的需要。此外,因為本課程是由學生主動閱讀,而非由老師主動,所以不會有像大學部的課程那樣的隨堂講義。但是我上課還是會提醒同學該注意的重點。

最後要提醒的是:本課程不只是希望讓學生認識高夫曼的社會學思想而已。更高遠的理想是希望藉由這個課程能讓學生學會做學問,甚至發展觀念或理論的方式。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不只是希望讓學生認識高夫曼的社會學思想而已。更高遠的理想是希望藉由這個課程能讓學生學會做學問,甚至發展觀念或理論的方式。
 
課程要求
二、作業要求

上課是以了解高夫曼的社會學思想,作業部分則要求同學在上課時先行展現閱讀的心得和障礙﹝以及之後的超越﹞,並且透過學期書面作業來展現同學的應用理論的實力和想像力。

學生在開學後應該選定報告的日期並選定報告的讀物,並於預定日期準備報告內容。

學期末學生應繳交書面報告乙份。題目由下面兩題中選取:一、比較高夫曼的自我觀念和李宗吾的《厚黑學》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二、比較高夫曼的臉面功夫和中國人的面子觀。這兩個題目都是可以訓練同學閱讀和比較能力,如無特別狀況,不得以其他題目取代。特別是不能只整理高夫曼的某些思想,那是課堂上閱讀之後就可以達到的事情。學期作業應該有另外一番高層次的訓練。

各項作業都應如期完成,否則以不及格論。學生應該藉此養成按時完成任務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有突發狀況不能完成作業,應立即和本人聯絡,以商量解決之道。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1周 2月26日 課程介紹及基本問題

Erving Goffman是我最喜歡的當代社會學家。我的美國理論老師Eviatar Zerubavel是他的學生,所以我算的上是「徒孫」。那,各位就是「徒曾孫」啦!

本周會先介紹一般研究社會學理論所面對的基本問題,特別會以高夫曼的情況為例。

這兩周雖然沒有指定閱讀的讀物,同學應該自行有所計畫。

第2周 3月5日 高夫曼的生平著作

本周會先介紹廿世紀美國社會學的發展,以及美國社會大環境的重大事件,然後才帶到高夫曼的生平以及著作。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比較容易進入到高夫曼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

本周也會詳細介紹有關高夫曼的相關研究文獻,以供有興趣進一步研究的同學參考。

如果有空的話,同學可以先行上網或到圖書館借閱有關高夫曼的相關書籍,最簡單的可以回頭去查閱一般當代社會學理論教科書提到高夫曼的相關部份。您也可以藉此了解一般介紹的斷章取義和過度簡化。

如果學生需要稍微了解高夫曼的生平參考相關資料,可以參考下面文章的前半部:

孫中興.1992.〈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導讀〉,收入Erving Goffman•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徐江敏和李姚軍合譯•余伯泉校閱•孫中興導讀•臺北:桂冠•第1-26頁•
或是
鄭為元.1992•〈日常生活戲劇觀的評論家:高夫曼〉,收入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台北:正中•第26-55頁•
有一篇罕見的高夫曼英文訪談稿。這是一位比利時社會學家研究美國社會學界符象互動論的主要人物計畫時對高夫曼所進行的訪談。內容雖然是以他對於身為符象互動論一員的看法,但是高夫曼也談到了他研究生時代的一些學術和個人生活狀況,頗值得參考。

Jef C. Verhoeven. ‘An Interview with Erving Goffman, 1980,’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6, 3: 317-348. Reprinted in Gary Allen Fine and Gregory W. H. Smith. Eds. 2000. Erving Goffman. Vol. 1.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 213-236.

第3周 3月12日 高夫曼的思想脈絡:符象互動論及其他

在正式開始閱讀高夫曼的作品之前,我覺得應該稍微介紹一下他的思想淵源。

大部份人都會指出他和符象互動論的關係,其實我們如果從他的著作引證文獻來看,恐怕不只於此。如果拿早期帕深思的自願行動論(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中的主要變項【行動者、規範、目標、手段與條件】來對照,高夫曼日後強調的主要概念也不會相去太遠。不過,很少人會將高夫曼和帕深思或所謂的結構功能學派牽扯在一起。另外,他的在不同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社會現象學的舒茲和俗民方法學的葛芬柯的影響。

我會在這堂課上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同學也應該找一本理論入門書的相關章節來看看。

第4周 3月12日 階級地位象徵與安慰失敗者

本周開始閱讀高夫曼的早期出道作品。第一篇討論階級地位符象;第二篇的題目非常俚語,原來是美國黑道的行話,讓在賭場賭輸的人能夠平復情緒的作法。

高夫曼的文章有些先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然後才收入後來的文集中,我會建議儘量從雜誌上的文章先唸起,因為這比較接近作者的最初意見;後來結集出版的文章恐怕會有所斟酌損益,如能對照當然更有意思。至於「讀本」的選文,往往有刪節,更不是全面了解作者文章應該參考的,這點應特別留心。做學問當然是以嚴謹為尚。幸運的是,有些期刊有電子版。沒有電子版的期刊有些台大也有館藏,大家可以分工合作影印。

Erving Goffman. 1951. “Symbols of Class Statu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1: 294-304.

Erving Goffman. 1952. “On Cooling the Mark Out,” Psychiatry: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5, 4: 451-463. Reprinted in Charles Lemert and Ann Branaman. Eds. The Goffman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7. Pp. 3-20.

第5周 3月19日 臉面功夫和恭順有禮

以下兩周預定閱讀的讀物雖然當初刊登在不同學術期刊上,後來卻都收在《互動儀式:面對面行為的論文集》一書中。

在閱讀第一篇文章時,除了瞭解高夫曼的立論主旨之外,學生也應該去找有關「中國人面子觀」的相關文章來比較。這是期末學期作業的選題之一。

Erving Goffman. 1955. “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try: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18, 3: 213-231. Reprinted in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Doubleday. Pp. 5-46.

Erving Goffman. 1956. “The Nature of Deference and Demeanor,”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8, 3 (June): 473-502. Reprinted in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Doubleday. Pp. 47-96.

第6周 3月26日 尷尬與疏離

本周的兩篇論文都是和互動中的特殊情境有關。「尷尬」和「疏離」的分析都是很特別的焦點。學生可以特別留意「從互動中疏離」的概念和後來高夫曼的「角色距離」之間的關係。

Erving Goffman. 1956. “Embarrass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2, 3: 264-271. Reprinted in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Doubleday. Pp. 97-112.

Erving Goffman. 1957. “Alienation from Interaction,” Human Relations, 10, 1: 47-60. Reprinted in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Doubleday. Pp. 113-136.

第7周 4月9日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

本周閱讀的書是高夫曼的成名作。大部份人在大學部多多少少都唸過這本書的譯本。這本書當初是以學術專論的形式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刊第二號出版。不過,大家知道的版本都是三年後商業發行的版本,內容略有修訂,這點我當初在替台灣版譯本寫導讀時就發現了,也請當時的校訂放入正文中。這是當初參考的大陸譯本所沒有的部份。許多國內外研究理論的人都不強調版本問題,自然步認為這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的看法當然不一樣。

如果有能力的話,我還是建議同學閱讀英文原文來拓展自己的英文閱讀潛力。

Erving Goffman. (1956)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中譯本:
1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校•昆明:云南人民•1988•
2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和??•合?•浙江人民•1989•
3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譯•余伯泉校訂•台北:桂冠•1992•

第8周 4月16日 見面碰頭

本周所要閱讀的其實是由兩篇論文所組成的小書。第一篇題目是〈遊戲中的樂趣〉(Fun in Games);第二篇是〈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後者檢討了美國社會學界對於「角色」的研究的優缺點,並提出自己特別的看法。

Erving Goffman. 1961. Encounters: 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61.

第9周 4月23日 全控機構和精神病院

本周閱讀的是高夫曼另外一篇成名作。本書內容其實是由四篇已發表和一篇未發表的論文修改而成。本周只需閱讀前兩篇即可。如果能全書唸完更好囉!
書名Asylums其實指的不只是精神病院,當然也包括軍隊、住宿學校等等嚴格地全面控制人們生活的各種制度。您可以從文章中的舉例來條列一下他所提到的全控機構有哪些。第一篇的重點當然就是「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這個名詞雖然不是高夫曼獨創的,但是他的這篇文章將這個概念重新引起學界的注意。第二篇文章的重要概念是「道德生涯」(moral career)。請特別注意高夫曼是如何界定這些觀念。

Erving Goffman.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Doubleda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Institutions,” pp. 1-124.
“The Moral Career of the Mental Patient,” pp. 125-171.

第10周 4月30日 污名和毀損身分

本周閱讀的這本書也是高夫曼經常被引用的著作。Stigma現在已經固定被翻成「污名」,可是在這本書裡面,被污蔑的不只是「名」,「身體」也是經常被污蔑的一部份。我當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收穫甚多,是一本很有趣的小書。可能這時候我校訂的曾凡慈中譯本已經出版可供參考了。

Erving Goffman.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第11周 5月7日 策略互動

本周閱讀的是高夫曼特別強調「策略」面的互動行為。這本書由兩篇文章所組成:;第一篇研究「表情遊戲」,特別著重研究遊戲中的懷疑表情。學生應該注意這篇文章和「臉面功夫」一文的相關處。這些是高夫曼對於「遊戲理論」﹝或譯成「博弈理論」﹞的研究貢獻。第二篇討論主題概念,強調互動中的精心算計,應該是合乎韋伯標準的「目的﹝工具﹞理性」的社會行為。閱讀時候也可以想一想「社會交換理論」或是經濟學的一些相似觀念。

Erving Goffman. 1969. Strategic Interac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Expression Games: An Analysis of Doubts at Play,” pp. 1-81.
“Strategic Interaction,” pp. 83-145.

第12周 5月14日 公共場所的行為

本周閱讀的是高夫曼一本完整的著作。他以一種很罕見的學術嚴謹來進行這個「聚會的社會組織」的研究。前面有嚴謹的分類和定義,接著才是主題的探討。這本書除了標題上對於「無焦點互動」和「焦點互動」的兩大部分研究之外,其實還區分了三種互動的方式,多少對於他的基本觀念有比以往各書有更清楚的交代。

Erving Goffman. 1963.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第13周 5月21日 公眾關係

下面這本書題目和上面者本很類似,都是討論公共場所的互動關係。不仔細一點的話,恐怕會誤以為是同一本書。我還沒讀過,屆時再提醒同學閱讀重點。

Erving Goffman. 1971. Relations in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 New York: Basic Books.


第14周 5月28日 框架分析和田野工作告白

本周閱讀的這本書,社會學界並不特別看好,在哲學界卻引起比較多討論和好評。這本書的主要概念其實沒那麼深奧,但是有些用詞比較特別。大家就盡力而為。如果您掌握本書的重點是在了解「人們如何組織自己日常生活的經驗和認知」這種日常生活的知識社會學的立場,也許有助於突破在閱讀上的部份障礙。全書很厚,也是耐力和毅力大挑戰。

Erving Goffman.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如果上面的書讓您很煩惱,下面這篇文章保障讓您閱讀順暢。因為這是高夫曼在1974年的「太平洋社會學會」上的演講錄音稿。高夫曼身前並不喜歡被攝影和錄音,所以當時並沒有發表。這是後來經過高夫曼遺孀語言學家Gillian Sankoff的同意後才從錄音中整理出版的。正因為是口語的整理,所以比起他的文章容易懂些。這裡也可以看出口語和文章的區分。唸這篇文章的時候,請多注意您在一般研究法教科書中教過的田野工作注意事項。

Erving Goffman. 1989. “On Fieldwork,” Transcribed and edited by Lyn H. Lofland.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18, 2 (July): 123-132.

第15周 6月4日 性別廣告與性別安排

本周閱讀的是高夫曼有關性別的研究,他不是女性主義者,但是卻是少數﹝如果不是唯一的話﹞男性當代社會學理論家中有注意到性別議題的學者。這兩篇論文的原初發表年代很接近。
第一本小書原來刊登在《視覺溝通人類學研究》上,後來才被相中做商業發行。書中圖片十分豐富,但是用詞遣句還是有其一定的難度。
第二篇文章我還沒來得及讀,屆時再提醒同學閱讀重點。

Erving Goffman. (1976)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3, 2: 69-154.

Erving Goffman. 1977. “The Arrangement between the Sexes,” Theory and Society, 4, 3: 301-331.

第16周 6月11日 語言轉向

這一本是他有關會談研究的成果總結,由五篇相關論文組成。這種研究傾向的轉變,或可稱之為「語言學的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我國社會學界很少有人對於語文社會學有興趣,更遑論對於會話分析有興趣者,所以高夫曼這方面的研究也許可以開創台灣社會學的一個新局面。

Erving Goffman. 1981. Forms of Talk.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第17周 6月18日 互動秩序

這兩篇都是在他身後才發表的論文。
第二篇還是延續他對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該文的摘要中強調是研究會話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部份及其對社會互動的影響。我還沒閱讀,屆時再提醒同學閱讀重點。
最後一篇回歸到他一路走來對於互動秩序的始終如一的關懷。這篇是他原定的美國社會學會會長卸任演說,可惜天不假年,他沒有親自公開發表就過世了。不過,就他這麼一個不喜歡在公開場合露面「表演」的人來說,也許這也是一種高夫曼的「自我呈現」的方式吧!這篇文章提出「互動秩序」的概念,很可以總結他這一生的努力目標。

Erving Goffman. 1983. “Felicity’s Condi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9, 1: 1-53.

Erving Goffman. 1983. “Interaction Or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 (February): 1-1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